English

盗版何日不猖獗

2000-07-27 来源:光明日报 黄晓新 我有话说

可以说,盗版是伴随着我国出版物市场的繁荣活跃,出版发行业社会化、市场化进程而生长出来的一个“毒瘤”。从80年代末期开始,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截流堵源的有效措施严厉打击盗版。然而,无法回避的现实是,在我们身边,盗版依然肆虐——

在我国,盗版的滋生蔓延有这样一个过程:80年代中后期,盗版主要存在于书刊领域,起初只是乡镇小厂或农民的家庭印刷作坊盗印一些粗制滥造的言情、武打小说等畅销书;90年代以来,盗版、盗印无论从品种、数量、载体形式、作案手段和规模上都呈上升趋势。品种上,从畅销书到中小学教辅读物,从工具书到政治性读物,无所不盗,盗版数量更是惊人,《岁月随想》、《围城》、《新华字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修订本)等都有几十种盗版本。据称,有的地方的书刊市场上盗版书达到了70%。从载体形式上看,过去只有盗版书,80年代后期发展到盗版录音带、录像带、CD、VCD、DVD、电脑软件等,新型载体技术手段先进,其盗版情况甚至比图书领域更严重。盗版的手段和规模起初只是作坊式的小打小闹,目前已经发展为有组织、成规模的非法盗版集团盗版,有的甚至是法人盗版。盗版出版物技术更精,印制精良几可乱真。

与此同时,我国的打击盗版工作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,从80年代末期开始,我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“扫黄”“打非”行动。盗版活动作为非法出版的主要形式成为“扫黄”“打非”工作的主要内容,特别是1994年至今的6年来,“扫黄”“打非”集中行动中多个部门协同作战,把打击有组织的盗版犯罪作为重点,突出安排,采取了一系列截流堵源的有效措施,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。

然而,不能否认的是,盗版问题不可能经几次集中行动就彻底解决。目前,大规模向我国内地走私盗版光盘的活动仍然十分猖獗,境内还有少数非法光盘生产线未被挖出,书刊盗版盗印活动仍屡禁不绝。盗版活动之所以如此顽固,我认为主要是由于:

——我国的著作权法颁布仅仅9年,版权保护意识的普及还需相当长的过程。

—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相对较低,因此,尽管盗版品品质低劣,但其低廉的价格却颇具吸引力。

——客观上讲,盗版有暴利可图。以音像为例,一张盗版光盘的成本仅为0.6—1.0元左右,而市场上却卖到5—10元。其暴利可想而知。而我国新刑法规定,侵犯著作权罪,最高刑罚是判处7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,对盗版者来说,盗版是有贩毒的利润而无贩毒的风险。

—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正版的供给相对不足,给盗版以很大的生存空间。以音像为例,这几年,VCD机、DVD机和电脑的普及速度非常快,而供给这些机器和电脑“消费”的正版节目却相对匮乏,而且品种单调。一些畅销的出版物,发行滞后,周期过长,一般要2—3个月才能完全覆盖全国中心城市市场,有的边远省份和相对落后的农村要见到书就更晚了,这也给盗版者以可乘之机。

——有的地方领导对打击盗版、保护知识产权不重视,对盗版的危害性认识不足,重“扫黄”,轻“打非”。有的地方领导甚至认为盗版无害、群众需要,适应经济发展,对盗版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,至使对盗版行为的地方保护愈演愈烈。

——在这种错误认识和指导思想支配下,一些地方存在着对盗版案件“有案不查,立案不结,以罚代刑,重罪轻判”的现象,对盗版犯罪,一般罚款的多,判刑重罚的少,这就使盗版者有恃无恐。

——出版物市场管理体制,特别是音像管理体制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多头管理、政出多门、左右交叉、上下错位的状况,没有形成有力打击盗版的拳头。

随着中国入世进程的加快,中国经济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。国际上对我国打击盗版、保护知识产权将提出更高的要求,我们自身开展知识创新、科教兴国,也需要一个健康有序的出版物市场环境。笔者认为,从根本上解决盗版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:

一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全民打击盗版、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教育和宣传,提高领导干部对打击盗版的认识,克服地方保护主义。

二、要加快出版改革开放步伐,不断提高出版的集约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,开发出更多健康、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物品种。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,降低价格。

三、继续着力打击有组织的盗版犯罪,继续在“打团伙、破网络、端窝点”上下功夫。

四、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树立权利人的维权意识,促使他们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同时,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主体意识,利用有关法规保护自己的权益。加强社会、舆论监督,形成对盗版侵权者的合围夹击之势。

五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,理顺出版物市场管理机制,建立健全有关管理机构。

六、加强打击盗版的国际合作。打击盗版,特别是有组织的盗版犯罪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,需要与国际上的反盗版机构和组织加强联系,共同打击盗版。

(作者为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物市场办工作人员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